7月2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承辦的“2020國際貨幣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新發展格局下的全球金融中心建設”,與會嘉賓圍繞“財政貨幣政策合力,穩定市場主體發展”、“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硬核抗疫,金融科技站上新風口”三大主題進行了研討。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孔丹,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清,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交通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劉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主席肖鋼,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席、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顧問王兆星,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顧問劉克崮,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秘書長許紅海,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副院長金衛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原副局長、東盟與中日韓(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原主任魏本華,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焦瑾璞,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上海銀行董事長金煜,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國剛,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研究中心主任丁志杰,中國金融學會金融科技專委會秘書長、央行科技司原巡視員楊竑等來自國內外金融管理部門、科研院所和金融實業界的著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并展開研討。
7月25日上午舉行的“開幕儀式暨《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0》發布會”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莊毓敏主持。
劉元春副校長致開幕辭,他指出新冠疫情的沖擊加速了全球發展格局的裂變,全球經濟的深度下滑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同時,中國經濟、中國金融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在經濟激蕩和大國博弈交織的窗口期,在中美沖突升級的環境下,探討如何布局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為基礎的新格局、新秩序,使金融能夠進一步在開放體系下服務于民族崛起、大國復興和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必須解決的時代問題:第一,如何進一步進行金融開放,更好服務于高質量發展;第二,如何在中美沖突之中,使中國金融進一步發展、金融風險進一步可控;第三,人民幣如何進一步國際化,同時構建有效的管理體系、監管體系以及有效的改革路徑。
孔丹副理事長也發表了開幕致辭,他表示“2020國際貨幣論壇”是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與中國人民大學的重要合作項目。國際貨幣論壇一定能夠成為新時期推動“一帶一路”金融合作和國際交流的重要平臺,為我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服務保障“一帶一路”資金融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重要的決策依據。高水平金融智庫“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國際貨幣研究所(IMI)和中信基金會將聚焦金融領域政策和前沿問題,為新形勢新格局下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獻計出力,為“一帶一路”沿線乃至全球的金融合作貢獻中國方案。
IMI副所長王芳教授對《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0》進行了解讀。她提到,報告指出截至2019年底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達到3.03,同比增長13.2%,在世界經濟貿易結構變遷和國際貨幣格局調整中保持定力。目前,人民幣位列全球第六大支付貨幣,也是國際貿易、國際投融資的主要計價貨幣和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今年報告的主題為“上海如何建設全球金融中心”,從世界與中國、歷史與現實、機遇與挑戰等多個維度全面深入地探討了上海建設全球金融中心的模式選擇、基礎條件和發展策略等重要問題。明確提出上海應當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有利時機,建設成為科創中心、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協同發展的全球中心城市,引領中國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持久的動力。報告強調: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將“上海價格”打造為全球人民幣資產以及人民幣計價大宗商品的定價基準;完善營商環境,集聚世界高端企業和高級人才,吸引全球優質資本和優勢資源,不斷追求科技進步,引領全球產業升級,促進各國共同發展;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構建鼓勵創新、平衡風險的金融監管體系,提高應對投機沖擊和管理重大風險的能力。
主旨演講環節由IMI所長張杰教授主持。吳清副市長、高培勇副院長、劉珺行長、肖鋼主席、王兆星副主席、劉克崮副行長、吳曉求副校長先后發表演講。
吳清副市長以《全面強化上海全球金融資源配置功能,建設更具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為主題發表演講,他指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經過多年的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核心功能較為完備、對外開放持續擴大、金融改革深入推進、金融法治和監管環境持續完善,為下一步建設更具全球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將從四個方面提升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全面強化上海配置全球金融資源的功能:第一,打造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第二,強化基于全球資源配置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第三,依托自貿試驗區及新片區打造統籌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樞紐;第四,營造全球領先的金融科技創新體系和國際一流的金融生態。
高培勇副院長以《當前經濟形勢下的宏觀經濟分析與政策配置思路應有所改變》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提到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既不同于疫情之前,也不同于高速增長階段,對于經濟形勢的把握必須要在一般性分析的基礎上向前深入一步。第一,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要有兩個參考系,通過與2019年的實際狀況和疫情前的預期分別進行比較,把常態性的變化和疫情所帶來的變化區別開來;第二,對宏觀政策的配置分析要堅持對癥下藥、精準施策,要針對不同性質的困難、風險和挑戰實施不同取向的宏觀政策。
劉珺行長以《人民幣國際化的數字維度》為題發表主旨演講,演講指出:首先,主權貨幣國際化之錨是綜合國力。不管如何設計國際貨幣格局,主要錨貨幣的話語權取決于主權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其次,貨幣國際化經典理論遭遇實踐挑戰。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不只是主權貨幣的組合,而且是數字貨幣與主權貨幣共生和相互交織的新格局,人民幣國際化2.0版必將是注入數字元素的體系競爭。最后,人民幣國際化需兼顧數字貨幣的發展和變化。
肖鋼主席以《多措并舉,打造全球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中心》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認為我國成為全球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中心有利于擴大資金來源、深化市場估值和定價體系、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提升全球治理話語權。應加快金融市場要素改革、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有序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強監管能力建設。應統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國際協調工作,在發展中尋求合作機會。
王兆星副主席以《深化金融改革與開放,打造提升金融核心競爭力》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提到新冠疫情沖擊下世界經濟面臨更加困難、更加嚴峻的形勢。與2008年不同,金融沒有成為本次危機的源頭和罪魁禍首,相反金融成為支撐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化金融改革開放,打造提升一個國家金融核心競爭力,具有更加強烈的緊迫感。提升我國金融核心競爭力建議從以下方面展開:建設吸引和凝聚國際高端金融人才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優化金融結構,加強和完善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功能;深化金融機構內部改革;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創造更好的條件;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積極深度地參與國際金融規則制定、參與全球金融治理。
劉克崮副行長以《深化實體經濟和金融合作,促進“一帶一路”國家互利共贏、和諧發展》為主題發表演講,他分享了對“一帶一路”合作前景的四個基本認識,指出互利互補是“一帶一路”合作的根本基石,互信互助是“一帶一路”合作深化和升級的核心,突出重點、全面多元是“一帶一路”合作的長期形態,建立親密穩定的戰略合作機制是“一帶一路”合作的有效保障。另外,他還闡述了國際合作實踐的經驗和教訓,以及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看法。
吳曉求副校長以《構建新的國際金融中心是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發展的彼岸》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中國資本市場經過30年的發展,已取得重大成就,目前市場規模達到50萬億人民幣。中國已經解決了為什么要發展資本市場,如何發展資本市場的問題,下一階段將重點實現如何到達中國資本市場的彼岸——構建新的國際金融中心這一問題。這需要做到:第一,繼續推進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和金融開放;第二,完善法律制度,體現法的力量;第三,契約精神;第四,透明度。金融開放是未來面臨的重大任務,其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改革和金融市場開放是重中之重。
當天下午,“財政貨幣政策合力,穩定市場主體發展”、“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硬核抗疫,金融科技站上新風口”三大主題平行論壇同時舉行。
平行論壇一“財政貨幣政策合力,穩定市場主體發展”為線上閉門研討,由IMI聯席所長賁圣林主持。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國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中證金融研究院原院長劉青松先后發表主題演講。圓桌研討環節由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強主持,國家外匯管理局原副局長、東盟與中日韓(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原主任魏本華,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亞洲金融合作協會原秘書長、中國銀行業協會原專職副會長楊再平,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四川省分局副局長方昕,衍生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金衍國際咨詢公司董事長馮博,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賈俊雪、黨委副書記錢宗鑫,中國國際文化交流基金會“一帶一路”金融合作專項基金副主任劉立剛等近十位嘉賓進行了深入交流。
平行論壇二“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由IMI副所長涂永紅主持。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焦瑾璞,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上海銀行董事長金煜, 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研究中心主任丁志杰,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長、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劍平先后發表主題演講。之后的圓桌研討環節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何青主持,中國工商銀行現代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現代金融學會秘書長周月秋,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經濟與金融高級研究院院長汪昌云,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金融實踐教授、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肖耿,中國金融出版社總編輯郭建偉,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風險官范希文,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中國銀行研究院副院長鐘紅,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周穎剛,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翟東升,西班牙對外銀行研究部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夏樂,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秘書長許東等十余位嘉賓展開了深入研討。
平行論壇三“硬核抗疫,金融科技站上新風口”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主持。中國金融學會金融科技專委會秘書長、央行科技司原巡視員楊竑,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信息官高峰,IMI聯席理事長曹彤,螞蟻集團公共事務部總經理王佐罡,騰訊金融研究院秘書長杜曉宇先后發表主旨演講。圓桌研討環節由中誠信征信有限公司總裁閆文濤主持,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神州信息副總裁馬洪杰,同盾咨詢首席專家楊景香,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教授、前國際電聯法定數字貨幣焦點組主席文武,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應用金融系副系主任郭彪,京東數科研究院研究總監朱太輝等嘉賓參與了圓桌研討。該平行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與金融科技50人論壇(CFT50)聯合承辦。
來源:國際貨幣研究所
您必須 [ 登錄 ] 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