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于線上舉行。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在會議上表示,2023年外貿形勢持續面臨挑戰,出口增速大概率是負的,進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貿易順差將會收窄。從全球視野來說,加入RCEP或者推動加入CPTPP,會夯實我們在全球貿易鏈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緩解中美脫鉤造成的影響。
從區域上來說,盡管歐美市場對中國的進口增量有所下降,但存量依然很高。從中長期來看,傳統產業向東南亞地區的轉移會使得產業鏈系統性更加穩定。從產品上來說,疫情放開后,我國在化工和汽車零部件上產業優勢將進一步放大,尤其是新能源產業的出口將維持高增速。
遼寧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余淼杰認為,中國今年的外貿狀況并不悲觀,預計進出口總額將接近50萬億人民幣,貿易順差達到6萬億人民幣。外貿依然會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動力。一方面,需求未必是真的疲軟,因為美元區的經濟已經穩住了,沒有預期的那么差;另一方面,在疫情放開后,供給的發動機已經全面啟動,將帶動中國出口持續增長。
余淼杰建議:一是出口目的地要多元化,不能只瞄準歐美成熟市場,也要積極拓展新興工業國家市場;二是要堅定地擴大進口,尤其是核心零部件和高端中間品的進口;三是在服務貿易方面快速發力,通過旅游業拉動出口增長;四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點應該向東、向北發展;五是除了走出去,中國企業還要走進去、走上去。要主動承擔當地的社會責任,并且深耕亞非、布局拉美;六是積極推動中日韓自貿區的建設。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認為,2020-2022年中國出口的快速擴張主要是出于兩個因素,一是歐美經濟從疫情中走出來,供給端需要進行庫存回補,二是全球范圍內商品對服務的替代。今年歐美國家的經濟數據都呈現出比較明顯的韌性,這主要是由于低失業率和相對健康的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
和歷史上的三輪周期不同,本輪穩增長、擴內需本質上對沖的不光是出口,而是出口+地產。長期來看,中國出口依然具備競爭力,人口紅利和規模經濟,基礎設施及供應鏈的高效率,以及工程師紅利將共同支撐中國出口維持中等增速。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指出,2022年是中國外貿的一個非正常年份,疫情放開之后,這些不利因素基本消失,將會支撐今年外貿穩定增長。國際市場的需求并沒有大幅放緩,外國對中國商品的依賴度依然在提升,我國的出口份額仍有可能進一步上升。中美脫鉤確實正在進行,但我國對韓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出口彌補了對美國出口的下降,從而實現了總量的穩定。此外,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都在提升,并且對美國出口的機電產品也在不斷提升,體現出結構性的變化。
國家在供需對接、貿易促進、內外貿一體化、金融政策和應對制裁等方面都會出臺相關政策,所以中國外貿的發展空間還是比較大的??傮w來說,如果今年沒有較大的黑天鵝事件,中國外貿將會實現快速增長,增速至少會達到2%,如果形勢好,甚至可能達到5%。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從全球角度看中國貿易,挑戰和機會并存。挑戰在于從全球來看,總需求呈現收縮趨勢,這種外需萎縮的壓力是客觀存在的。機會在于,一方面,全球商品貿易正在從低速的全球化向區域化的方向演進;另一方面,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服務貿易全球化的機會正在迅速到來。
中國香港作用的發揮對中國穩外貿是非常重要的,從香港的視角看,可以以大灣區為平臺向內融合,發揮大灣區產業協同互補、科技創新高地以及數字經濟的優勢;從內地的視角看,可以以香港為橋梁進一步對外拓展,充分發揮香港作為超級聯系人的作用,提升中國貿易體系發展的質量,進一步釋放中國對于周邊地區的全面影響力。
來源:中國宏觀經濟論壇
記者:王禎禎
您必須 [ 登錄 ] 才能發表留言!